6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学校校长李菲文章《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融入地方打造高职服务发展特色》。全文如下: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已有114年。多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用立业”的办学理念,立足襄阳,服务湖北,辐射汉江流域,主动与产业、行业、企业、政府对接,搭建了“一产一所、一行一会、一县一园”平台,形成了“三个一对一”服务发展模式,构建了系统化、立体式的社会服务新格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能和科技支撑。学校获得“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连续三届)”等国家级荣誉68项。
一、搭建“一产一所”平台:对接区域每一个重点产业,着力建设一个研究所或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做优科技研发和咨询服务
学校共享国家产教融合项目——智能制造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平台等1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天然院士领衔的院士工作站,组建了汉江水产研究所等17个技术应用协同研究中心、4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一产一所”格局。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技术攻关,通过增加专业技术积累和社会资源积累的厚度,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打造襄阳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源”。服务本地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以专利孵化研究所等为载体,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以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为载体,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先后立项国家星火计划科技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38项,获得湖北省重大成果奖等各级奖励142项,获得国家专利14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两项,在教科研成果数量和层次上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二是打造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器”。在玄武岩拉丝纤维转化等领域积极推进各类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活动。年均完成科技服务项目230项,帮助160多家企业解决技术、经营、管理难题,直接创造经济价值1.52亿元。研发推广了襄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葡萄茎尖脱毒技术、山药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鄂麦-22”、红叶石楠等成果,促进当地经济增收1.3亿元以上。建设保康县柴胡、襄城区山药等“科技小院”15个,建有基地20余万亩,服务农户5万余户。
三是打造地方政府的“思想库”。依托襄阳市决策咨询研究中心、襄阳城市研究中心、襄阳工业企业研究院等,主动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积极参与法规决策咨询,通过“襄阳市农业科技110专家在线网络”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二、搭建“一行一会”平台:对接区域每一个主导行业,着力建设一个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职业教育集团,做强人力资源培养培训和区域职教发展引领
学校紧密对接区域主导行业,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成立了工业、农业、卫生、旅游服务、食药等行业合作委员会,牵头组建了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一行一会”格局。借助行业委员会、职教集团等平台,通过加大对社会办学力量的统筹力度,加强行会和集团内部的沟通协调,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职教服务,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
一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的“供应站”。学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为襄阳工业、农业、卫生、教育、经济等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学校专业数量已发展到53个,覆盖了襄阳主要产业大类,累计培养高职人才7.4万余人,毕业生在襄阳本地就业3.8万人,占比51%。与北京海天集团等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面向襄阳产业园区开展订单培养,联合襄阳高新区工业企业开展工科高技能短缺人才订单培养,订单培养规模达到5124人。配合襄阳轴承集团公司等外向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海外员工培养培训。
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奖项515项,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等省级以上综合荣誉48项,获得国家专利63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达到77.8%,自主创业率达到4.1%,企业满意度稳定在94%以上。为襄阳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输送的9000余名毕业生,多数已成长为业务骨干和基层管理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生力军。
二是打造技能培训的“训练场”。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面向汽车、食品等18个重点行业,与东风股份、江山重工等5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食品加工与检测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技术等技术技能培训,依托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累计开办培训班23期,培训特校校长、骨干教师5700人次。依托设在学校的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鉴定机构,积极拓展鉴定种类,提升鉴定级别,年均开展职业资格考评和鉴定11000人次以上。每年承接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20万人次以上,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社会贡献50强”。
三是打造区域职教的“领头雁”。学校牵头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湖北畜牧职教集团、襄阳市高校科协联盟、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和襄阳职教集团,整合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的优质职教资源,重点在专业和课程共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有力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近年来,各职教集团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和项目17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5项;指导集团各中职学校在教师信息化大赛、学生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获奖28项。
三、搭建“一县一园”平台:对接襄阳每一个县(市、区),着力建设一个科创分园或继续教育分院,做实创新创业和区域发展服务
学院创办了区域性服务平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这也是由高职院校牵头创办的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分别与襄阳市所辖12个县市区对接,组建了县(市、区)分园;成立襄阳市社区教育学院,组建了县(市、区)分院,形成了“一县一园”的格局。帮助枣阳、保康、谷城分园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积极对接老河口、南漳、宜城等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成熟企业建设分园,推进县(市、区)孵化器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依托襄阳市社区教育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服务区域社区教育和乡村振兴。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投入场地5万平方米,培育孵化创业项目169个,年创产值2.5亿元。建有创客空间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在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开设跨境电商众创空间,接纳入孵企业163家,对外服务企业126家。大学科技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A级)” “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是打造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学校创办的襄阳市社区教育学院,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为契机,构建“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扎根基层的服务网络,建立城区教育分院3个、街道教育中心11个、社区居民学习中心60个,广泛开展城镇居民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卫生、科普、文化知识宣教等活动,年均服务社区居民20000余人次。帮助南漳县、枣阳市、襄州区、东津新区四个县(市、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借助落户学校的襄阳基层干部学院等平台,先后培训各类基层干部1200余人。
三是打造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学校先后联合宜昌市、襄阳市开展了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连续5年培养了近1000名扎根乡村的医生和教师,首届202名乡村医生班学生已顺利就业。联合襄阳市、随州市等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累计培养致富带头人500余名。2019年“一村多名大学生”已列计划640名。联合随州市、保康县等地市共同开展导游、教师、农村医护人员等订单定向培养。培训青年农场主、新型农民2000余人,涌现出毛喜等一大批新型农场主。引导274名学员创业成为种养大户,建成市级龙头企业7家。选派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省、市“三区人才”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组织实施了谷城县山苦瓜、汉江长春鳊等科技扶贫项目,带动1239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帮助学员申请农产品商标78个,申请“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15个,帮助襄阳市畜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称号。
相关链接:坚持融入地方打造高职服务发展特色-光明日报-光明网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6/19/nw.D110000gmrb_20190619_3-10.htm